繼續來看到下一個影響到混音的東西
也就是頻率!!!
雖然錄音師盡量的在錄音階段讓錄進來的track
聽起來大而清楚,但仍有一些track的所錄到的頻率
在混音時依然有限。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的錄音室使用
不同的監聽,或是不同的訊號連接方式,或者因為
製作人或樂手的喜好,結果最後混音師,必需要延伸
這些trakc的頻率區間,讓這些track聽起來更好。
在讓這些聲音聽起來更肥更大,更亮更清楚的要求中,
eq對大多數混音師來說是一個主要被使用到的工具。
但是同樣的這可能比起其他的處理聲音的工具來說,
使用eq更需要技巧。
在使用eq上主要有三個目的
1.讓樂器聲音聽起來更清楚,定位更明顯
2.讓樂器或整個混音更大
3.透過判斷頻率,讓每個樂器有他自己所屬的頻段,
讓所有混音的元素結合的更好
在討論一些eq的方法前,先了解某一些聲音的頻段的名稱,
並了解它們對於聽覺上會有什麼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聲音分為六個區段,
每一個對於聲音整體都有很大的影響?
Sub-Bass(極低頻)-這是非常的低的低音頻段,介於
16Hz~60Hz間,這聲音通常是環繞在你身旁的
比你聽到的還多,例如遠方的閃電。這個頻段如果不頻繁的出現,
會讓音樂有力量感。但過度的重視這個頻段,會讓音樂混濁。
Bass (低頻)-BASS是介於60Hz~250Hz包含了節奏組的基音,
所以eq這個區間會改變音樂的balance,讓音樂變肥或變瘦,
但是過度的增加低頻或讓音樂聽起來轟
Low Mids (中低頻)-中低頻介於250Hz~2kHz包含了大部分樂器
較低的泛音,如果過度的boost這個頻段,會有像電話聲一樣的效果。
如果增加500~1k這個頻段會讓樂器有點像Horn的感覺,當你增加
1k~2k這個區段會讓聲音聽起來有金屬聲,但不響亮的那種破鐵聲。
過多的這個頻段,會容易導致聽覺疲勞。
High Mids(中高頻)-這個頻段介於2k~4kHz。如果增加這個頻段,
會掩蓋著演講聲音的辨識度,讓聲音聽起來口齒不清。
過度的增加這個頻段特別是3k也很容易造成聽覺上的疲勞。降低樂器
或背景的3k頻段,平順的增加人聲3k頻段,可以讓人聲在不降低樂器
音量的情況下被聽見。
Presence - 這個頻段介於4~6k間是影響人聲跟樂器的清晰度定位感。
增加這個頻段會讓音樂聽起來離聽者較近,降低5k的部份在混音中會讓
聲音聽起來更有距離及透明感。
Brilliance - 這是6k~16k的範圍,影響聲音的亮度及清晰度。
過度的重視這個區間,會讓聲音聽起來變刺。
我們也可以用下面的形容詞來形容這些頻率區間
31Hz 轟隆轟隆的感覺
63Hz 聲音底部
125Hz 聲音低部,溫暖感,重擊感
250Hz 飽滿度或者混濁感
500Hz 像喇叭的聲音
1KHz 鞭子抽打的感覺
2kHz crunch的感覺
4kHz 銳利感
8kHz 唇齒音
16kHz 空氣感
上面這些都是一些常用的感覺用來形容這些頻段,
或許每個人感覺不盡相同,但是了解並聽懂這些區段
在接下來eq時會讓你更快進入狀況
eq的方法
因為每一首歌,每個樂器,每個演奏者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完全通用的eq方法。同樣的,不同的混音師
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達成混音的目標,所以下面提到的方法
如果沒有幫助,沒有用繼續嘗試。方法不是重點,結果才是。
在提到下面的一些方法前,要先提到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打開你的耳朵注意的聆聽聲音的所有細微差異,這是最重要的
確定你的監聽在一個舒服適當的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聲,
如果太小聲,喇叭的非線性響應及過度補償將會混淆你。
如果太大聲,因為人耳的聆聽的特性,某一些頻段將會被遮蔽,
或者被過度強調,你同樣會被混淆。
1)eq讓樂器的聲音更清晰,定位更加清楚
即使有些聲音可能被錄製的沒有生命力,某些頻率被過分強調,
或者被忽略。或者更嚴重的缺乏這個樂器特有定位的某些頻率,
因為它有太多的中低頻,在400~800Hz這個區段,這會造成
在盒子裡的感覺的聲音。
a)設定boost/cut的旋鈕到適當的cut的位置(8或10db就應該有用了)
b)透過掃頻(在不同頻段間移動)直到你找到讓聲音最減少
盒子聲感覺,並有著最佳定位感的頻率位置。
c)控制cut的量,要注意cut太多可能會讓聲音聽起來太薄
d)如果需要,可以在上中頻(1k~4k)的某些頻率點上的聲音
增益一些,增加一些味道
e)如果需要增加一點亮度的感覺可以適度的增加一點高頻(5k~10k)
f)如果希望增加一些空氣感,可以增加10k~15k這個位置的頻率
務必記得。請先嘗試cut掉某些不要的頻率,
cut比boost來得更為推薦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的eq在boost
都會增加相位的偏移造成你不希望的聲音染色。
通常你eq的越多,你就改變越多的相位,也就越難讓這個樂器被混好。
大部分的混音師在使用eq時是深思熟慮過的。
替代的方法
1)開始使用eq時是完全flat的,然後移除所有的低頻,利用
低頻控制器(例如High pass Fillter)來砍掉低頻
2)使用eq剩下部分調整中高頻,直到聲音薄到剛好能夠分辨
3)調整中低頻增加一些body
4)慢慢地提高一些導致混濁的低頻直到空氣感減少,但不要多到
讓整個聲音變得混濁。
5)增加一些高頻加強樂器的定位
2)EQ讓樂器或混音聽起來更大
"大""肥""厚"通常伴隨著是增加bass或者sub-bass,
40~250Hz這個頻段。這通常由一部分在100Hz以下,
另一部分在100Hz以上的處理而來。
a)設定boost/cut的旋鈕到適當的boost的位置(8或10db就應該有用了)
b)在低頻段掃頻直到你找到一個頻率是聲音聽起來像你希望增加厚度的的位置
c)判斷增加boost的的量增加的感覺,注意boost的太多會讓聲音聽起來混昨
d)到你增加頻率的1/2或兩倍的地方,例如如果你增加的是150Hz那就到75Hz
如果是70Hz那就到140Hz的地方,增加一點點音量。
這裡要注意的是
1.通常兩個頻率都增加一些,會比你把一個頻率增加很多來的好。
2.樂器solo時聽起來好聽,不代表它就能夠在mix中跟其他樂器融合的很好。
有一個規則是。在mix中的樂器越少,每一個樂器就應該越大,反過來說,
樂器越多的時候就應該越小,才能夠讓所有的樂器有著良好的結合。
3.透過判斷頻率,讓每個樂器有他自己所屬的頻段,
讓所有混音的元素結合的更好
a)從節奏組開始(bass跟鼓)bass應該是清楚可辨並且和鼓一起演奏
特別是大鼓跟小鼓。每一個樂器應該清楚的被聽到,如果沒有可以試著這樣做
1.確定沒有兩個eq同時boost相同的頻率,
如果有,把其中一個移高或移低些。
2.如果一個樂器特定的頻率被砍掉,就在其他樂器增加相同的頻率
例如大鼓在250hz被砍,那增益bass250hz的部份
b)增加下一個重要的音樂元素到mix中,通常是vocal或者是solo樂器
c)一個一個的增加剩餘的音樂元素到混音中,在每個樂器被加進來的時候
,檢查跟之前加入的樂器的平衡,是否有打到。
要記住1.每一個樂器要被清楚的聽到,最好的方式是
每個樂器有它自己存在的頻段
2.在調整頻率過後,一個樂器可能在solo時聽起來很不舒服,
這沒關係,重要的是它在整個音樂裡面聽起來如何
接下來是一些容易記得的一些eq的規則
1.如果聲音聽起來混濁,可以砍掉一些250hz附近的聲音
2.如果聲音聽起來轟轟,有喇叭聲的那種感覺
可以砍掉一些500hz附近的聲音
3.如果你試著要讓聲音聽起來更好一些,試著用cut的
4.如果你想要讓聲音聽起來不同,可以用boost的
5.你不能boost沒有的東西(例如這個頻段沒有聲音)
樂器的特殊頻段(僅做參考,並不是絕對)
bass 的底部在50~80Hz,attack在700Hz,snap感在2.5kHz
大鼓 的底部在80~100Hz,鼓體聲在400Hz,打點聲3~5kHz
小鼓 的厚度在120~240Hz,boing在900Hz,
響弦感在5k,Snap在10k
TOM 的厚度在240~500Hz,attack在5~7kHz
落地鼓的厚度在80~120Hz,attack在5kHz
Hihat跟Cymbal的鏘聲在200Hz,亮點在8~10kHz
電吉他的厚度在240~500Hz,presence在1.5~2.5kHz
減少1kHz可以得到4x12 cabinet的感覺
木吉他 厚度在80Hz,Body在240Hz.Presence在2~5kHz
organ 厚度在80Hz,Body在240Hz.Presence在2~5kHz
鋼琴 厚度在80Hz,Presence在2.5~5kHz;Honkey-Tonk的感覺會在2.5kHz
Horns 厚度在120~240Hz,尖銳聲在5kHz
人聲 厚度在120Hz,混濁聲在24Hz,Presence在5k,子音也在5k
空氣感在10~15kHz
String 厚度在240Hz,擦弦感在7~10KHz
Conga Ring在200Hz Slap在5kHz
以上這些都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可以從這個作為出發點
因為不會有完全一樣的情況。請不要認為上面提供的數字就是絕對的
這樣才會犯了最大的錯誤,導致頻率的混亂。
另外在Cut的時候使用比較窄的Q值,在boost時使用比較寬的Q值
如果你想要把東西分開,可以減少它們的底部,
如果你希望它們混合在一起,降低它們的頂部。
上面提到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的耳朵,是否具有判斷的能力,
唯有擁有了判斷的能力,才能夠良好的運用這些工具,
而非死記參數。與各位共勉之。
(本文的概念來自The Mixing Engineers Hand Books 一書)
也就是頻率!!!
雖然錄音師盡量的在錄音階段讓錄進來的track
聽起來大而清楚,但仍有一些track的所錄到的頻率
在混音時依然有限。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的錄音室使用
不同的監聽,或是不同的訊號連接方式,或者因為
製作人或樂手的喜好,結果最後混音師,必需要延伸
這些trakc的頻率區間,讓這些track聽起來更好。
在讓這些聲音聽起來更肥更大,更亮更清楚的要求中,
eq對大多數混音師來說是一個主要被使用到的工具。
但是同樣的這可能比起其他的處理聲音的工具來說,
使用eq更需要技巧。
在使用eq上主要有三個目的
1.讓樂器聲音聽起來更清楚,定位更明顯
2.讓樂器或整個混音更大
3.透過判斷頻率,讓每個樂器有他自己所屬的頻段,
讓所有混音的元素結合的更好
在討論一些eq的方法前,先了解某一些聲音的頻段的名稱,
並了解它們對於聽覺上會有什麼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聲音分為六個區段,
每一個對於聲音整體都有很大的影響?
Sub-Bass(極低頻)-這是非常的低的低音頻段,介於
16Hz~60Hz間,這聲音通常是環繞在你身旁的
比你聽到的還多,例如遠方的閃電。這個頻段如果不頻繁的出現,
會讓音樂有力量感。但過度的重視這個頻段,會讓音樂混濁。
Bass (低頻)-BASS是介於60Hz~250Hz包含了節奏組的基音,
所以eq這個區間會改變音樂的balance,讓音樂變肥或變瘦,
但是過度的增加低頻或讓音樂聽起來轟
Low Mids (中低頻)-中低頻介於250Hz~2kHz包含了大部分樂器
較低的泛音,如果過度的boost這個頻段,會有像電話聲一樣的效果。
如果增加500~1k這個頻段會讓樂器有點像Horn的感覺,當你增加
1k~2k這個區段會讓聲音聽起來有金屬聲,但不響亮的那種破鐵聲。
過多的這個頻段,會容易導致聽覺疲勞。
High Mids(中高頻)-這個頻段介於2k~4kHz。如果增加這個頻段,
會掩蓋著演講聲音的辨識度,讓聲音聽起來口齒不清。
過度的增加這個頻段特別是3k也很容易造成聽覺上的疲勞。降低樂器
或背景的3k頻段,平順的增加人聲3k頻段,可以讓人聲在不降低樂器
音量的情況下被聽見。
Presence - 這個頻段介於4~6k間是影響人聲跟樂器的清晰度定位感。
增加這個頻段會讓音樂聽起來離聽者較近,降低5k的部份在混音中會讓
聲音聽起來更有距離及透明感。
Brilliance - 這是6k~16k的範圍,影響聲音的亮度及清晰度。
過度的重視這個區間,會讓聲音聽起來變刺。
我們也可以用下面的形容詞來形容這些頻率區間
31Hz 轟隆轟隆的感覺
63Hz 聲音底部
125Hz 聲音低部,溫暖感,重擊感
250Hz 飽滿度或者混濁感
500Hz 像喇叭的聲音
1KHz 鞭子抽打的感覺
2kHz crunch的感覺
4kHz 銳利感
8kHz 唇齒音
16kHz 空氣感
上面這些都是一些常用的感覺用來形容這些頻段,
或許每個人感覺不盡相同,但是了解並聽懂這些區段
在接下來eq時會讓你更快進入狀況
eq的方法
因為每一首歌,每個樂器,每個演奏者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完全通用的eq方法。同樣的,不同的混音師
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達成混音的目標,所以下面提到的方法
如果沒有幫助,沒有用繼續嘗試。方法不是重點,結果才是。
在提到下面的一些方法前,要先提到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打開你的耳朵注意的聆聽聲音的所有細微差異,這是最重要的
確定你的監聽在一個舒服適當的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聲,
如果太小聲,喇叭的非線性響應及過度補償將會混淆你。
如果太大聲,因為人耳的聆聽的特性,某一些頻段將會被遮蔽,
或者被過度強調,你同樣會被混淆。
1)eq讓樂器的聲音更清晰,定位更加清楚
即使有些聲音可能被錄製的沒有生命力,某些頻率被過分強調,
或者被忽略。或者更嚴重的缺乏這個樂器特有定位的某些頻率,
因為它有太多的中低頻,在400~800Hz這個區段,這會造成
在盒子裡的感覺的聲音。
a)設定boost/cut的旋鈕到適當的cut的位置(8或10db就應該有用了)
b)透過掃頻(在不同頻段間移動)直到你找到讓聲音最減少
盒子聲感覺,並有著最佳定位感的頻率位置。
c)控制cut的量,要注意cut太多可能會讓聲音聽起來太薄
d)如果需要,可以在上中頻(1k~4k)的某些頻率點上的聲音
增益一些,增加一些味道
e)如果需要增加一點亮度的感覺可以適度的增加一點高頻(5k~10k)
f)如果希望增加一些空氣感,可以增加10k~15k這個位置的頻率
務必記得。請先嘗試cut掉某些不要的頻率,
cut比boost來得更為推薦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的eq在boost
都會增加相位的偏移造成你不希望的聲音染色。
通常你eq的越多,你就改變越多的相位,也就越難讓這個樂器被混好。
大部分的混音師在使用eq時是深思熟慮過的。
替代的方法
1)開始使用eq時是完全flat的,然後移除所有的低頻,利用
低頻控制器(例如High pass Fillter)來砍掉低頻
2)使用eq剩下部分調整中高頻,直到聲音薄到剛好能夠分辨
3)調整中低頻增加一些body
4)慢慢地提高一些導致混濁的低頻直到空氣感減少,但不要多到
讓整個聲音變得混濁。
5)增加一些高頻加強樂器的定位
2)EQ讓樂器或混音聽起來更大
"大""肥""厚"通常伴隨著是增加bass或者sub-bass,
40~250Hz這個頻段。這通常由一部分在100Hz以下,
另一部分在100Hz以上的處理而來。
a)設定boost/cut的旋鈕到適當的boost的位置(8或10db就應該有用了)
b)在低頻段掃頻直到你找到一個頻率是聲音聽起來像你希望增加厚度的的位置
c)判斷增加boost的的量增加的感覺,注意boost的太多會讓聲音聽起來混昨
d)到你增加頻率的1/2或兩倍的地方,例如如果你增加的是150Hz那就到75Hz
如果是70Hz那就到140Hz的地方,增加一點點音量。
這裡要注意的是
1.通常兩個頻率都增加一些,會比你把一個頻率增加很多來的好。
2.樂器solo時聽起來好聽,不代表它就能夠在mix中跟其他樂器融合的很好。
有一個規則是。在mix中的樂器越少,每一個樂器就應該越大,反過來說,
樂器越多的時候就應該越小,才能夠讓所有的樂器有著良好的結合。
3.透過判斷頻率,讓每個樂器有他自己所屬的頻段,
讓所有混音的元素結合的更好
a)從節奏組開始(bass跟鼓)bass應該是清楚可辨並且和鼓一起演奏
特別是大鼓跟小鼓。每一個樂器應該清楚的被聽到,如果沒有可以試著這樣做
1.確定沒有兩個eq同時boost相同的頻率,
如果有,把其中一個移高或移低些。
2.如果一個樂器特定的頻率被砍掉,就在其他樂器增加相同的頻率
例如大鼓在250hz被砍,那增益bass250hz的部份
b)增加下一個重要的音樂元素到mix中,通常是vocal或者是solo樂器
c)一個一個的增加剩餘的音樂元素到混音中,在每個樂器被加進來的時候
,檢查跟之前加入的樂器的平衡,是否有打到。
要記住1.每一個樂器要被清楚的聽到,最好的方式是
每個樂器有它自己存在的頻段
2.在調整頻率過後,一個樂器可能在solo時聽起來很不舒服,
這沒關係,重要的是它在整個音樂裡面聽起來如何
接下來是一些容易記得的一些eq的規則
1.如果聲音聽起來混濁,可以砍掉一些250hz附近的聲音
2.如果聲音聽起來轟轟,有喇叭聲的那種感覺
可以砍掉一些500hz附近的聲音
3.如果你試著要讓聲音聽起來更好一些,試著用cut的
4.如果你想要讓聲音聽起來不同,可以用boost的
5.你不能boost沒有的東西(例如這個頻段沒有聲音)
樂器的特殊頻段(僅做參考,並不是絕對)
bass 的底部在50~80Hz,attack在700Hz,snap感在2.5kHz
大鼓 的底部在80~100Hz,鼓體聲在400Hz,打點聲3~5kHz
小鼓 的厚度在120~240Hz,boing在900Hz,
響弦感在5k,Snap在10k
TOM 的厚度在240~500Hz,attack在5~7kHz
落地鼓的厚度在80~120Hz,attack在5kHz
Hihat跟Cymbal的鏘聲在200Hz,亮點在8~10kHz
電吉他的厚度在240~500Hz,presence在1.5~2.5kHz
減少1kHz可以得到4x12 cabinet的感覺
木吉他 厚度在80Hz,Body在240Hz.Presence在2~5kHz
organ 厚度在80Hz,Body在240Hz.Presence在2~5kHz
鋼琴 厚度在80Hz,Presence在2.5~5kHz;Honkey-Tonk的感覺會在2.5kHz
Horns 厚度在120~240Hz,尖銳聲在5kHz
人聲 厚度在120Hz,混濁聲在24Hz,Presence在5k,子音也在5k
空氣感在10~15kHz
String 厚度在240Hz,擦弦感在7~10KHz
Conga Ring在200Hz Slap在5kHz
以上這些都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可以從這個作為出發點
因為不會有完全一樣的情況。請不要認為上面提供的數字就是絕對的
這樣才會犯了最大的錯誤,導致頻率的混亂。
另外在Cut的時候使用比較窄的Q值,在boost時使用比較寬的Q值
如果你想要把東西分開,可以減少它們的底部,
如果你希望它們混合在一起,降低它們的頂部。
上面提到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的耳朵,是否具有判斷的能力,
唯有擁有了判斷的能力,才能夠良好的運用這些工具,
而非死記參數。與各位共勉之。
(本文的概念來自The Mixing Engineers Hand Books 一書)
0 意見:
張貼留言